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上海软件中心成为制造业的“全科医生”

小欧小欧 未命名 2023-10-16 341 0

要实现智能制造的目标,制造企业需要先评估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以便确定改进和发展的重点。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基础共性技术,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被誉为智能制造的“核心底座”。

在中国智能制造领域,有一群特殊的“全科医生”,上海软件中心就是其中代表。

2021年,上海软件中心在领导层的指导下成立了“工业智能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工智所”)。工智所的主任孔繁荣介绍,该中心的前身是2006年成立的上海市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工程中心。

基于863专项等重大课题,孔繁荣的团队积累了汽车、消费类电子、船舶和工业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丰富经验,积累了很多共性技术,共完成了22项国家标准、17项发明专利申请、获得了70项软件著作权,还发表了一百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

凭借在工业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他们奔走于全国各个工厂,为制造企业把脉问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多年来,工智所已经为200多家重要制造企业提供了服务,为推动国内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助力创业者突破关键技术难题

在创业初期,上海氧隆科技的创始人王群龙受到了设备和市场方面的挑战,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停滞。

王群龙本科毕业后曾在一家催化剂公司担任研发经理,从事新材料研发。由于他所学的专业特点,他对分子筛制氧和膜制氧领域有很多研究。分子筛制氧设备制氧浓度高但体积大,而膜制氧设备则体积小、轻便但氧气浓度较低。在一次决心后,他决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制氧机,并于2020年入驻由上海软件中心运营的中国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信息电子产品实验试制平台。

在入驻信息电子平台的早期,王群龙的团队很快在制氧膜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然而,由于设备和资源有限,他们缺乏机械外壳等硬件设备的支持。得知这个初创团队的困境后,孔繁荣的团队的运维工程师们帮助和指导王群龙的团队多次使用了平台的试制设备,进行制氧机的电路设计、模块化设计、产品测试和性能测试等方面的工作。在这些强大的资源支持下,便携式制氧机的第一代产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成功开发完成。整个过程比最初的预期缩短了至少3到6个月的时间,同时节省了近50万元至80万元的成本。

王群龙回顾创业初期的经历时说:“信息电子平台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加速孵化器,在产品研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他科技园区可能提供场地,房租也不贵,但它们没有提供试制设备和工程师支持,也缺乏研发相关的资源。”

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上海软件中心成为制造业的“全科医生”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创新和创业一直占据着核心位置。为了更好地支持“双创”,孔繁荣和他的团队从零开始建立了实验试制平台,十年如一日,一直秉持初心,坚持为企业提供7x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倾听创业者的每一个需求,想象他们的需求,迅速响应。

孔繁荣透露:“为了帮助初创企业克服技术难题,我们的团队成员常常穿越各地,寻找资源,甚至连续几个月在外工作,有时甚至熬夜头脑风暴。我们的目标是确保每位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

在2022年,王群龙代表上海科技创新企业,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以此表彰创业团队的成功。孔繁荣对此感到兴奋。

开创低成本数字化转型之路

孔繁荣介绍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整体上仍有提升的空间,而中国的制造业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些企业正在推动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有些刚刚实现了工业自动化,有些甚至仍然在使用半自动半人工的生产模式,这些企业需要在传统制造方面进行改革,并在智能升级方面加强努力。

特别是与大型企业相比,许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数字化转型的意识、资源和基础设施,陷入了“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困境。

数据采集是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孔繁荣表示:“但是,许多工厂的设备较老,如果直接更换设备成本很高。我们可以通过后装传感器的方式,开发智能工厂系统,帮助企业实现实时数据采集和设备、产线管理。”工智所积极推动建立资源和能力共享平台,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轻量级、低成本和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即智能工厂弹性管控平台,采用“低代码”定制化服务模式,开创了一条低成本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加速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步伐,同时也获得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产品合格率是企业的生存之道。通过这套低代码弹性管控平台,工智所帮助了一些电子设备生产线的产品,使其通过率从75%提高到了95%以上。这意味着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精益生产流程,产线的合格率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了管理组织、管理过程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使企业真正享受到了低成本实现智能制造的好处。

这种柔性智能化改造系统极大地降低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特别是让中小企业无需承担高昂的定制成本,即可享受到技术的好处,为中小型制造型企业进入数字化时代提供了一条便捷、普惠和低成本的新路径。

上海的经验辐射全国

基于对不同行业和众多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孔繁荣的团队已成为这个领域的“全科医生”,不仅可以解决“疑难杂症”,还能融会贯通,将不同行业的经验传授给企业,帮助它们量身定制,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工厂。2021年,上海汽车集团乘用车分公司获得了“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称号,而在2022年8月,由上海软件中心工业智能研究所进行的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完成了三级评定。

2022年10月,孔繁荣带领工智所与上海汽车集团乘用车继续深化合作,围绕数字化战略,制定了上汽乘用车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级建设目标,全面打造了“研发+制造+供应链+营销”的高效协同闭环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孔繁荣博士组建了专业团队,对上汽乘用车的智能制造进行了深度分析,提供了近30个数字化改进建议,并形成了近10万字的评估分析报告,通过近一年的深入研究和评估,助力上汽乘用车实现了四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

截至2023年8月25日,上汽乘用车已经成功通过了四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成为国内首家达到此等级的整车制造企业。现在,这种模式已不仅限于上海,而是正在向长三角和全国推广。

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上海软件中心成为制造业的“全科医生”

多年来,通过分享经验,充分利用上海软件中心建立的上海市级专家服务基地,充分发挥行业专家资源,孔繁荣已经组建了近百人的专业咨询评估团队,服务于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革,通过科技赋能实体经济。团队成员一直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深入考察了广西、江苏、浙江、江西、陕西、山东等多地,有时甚至在外地连续几个月的出差工作,工作强度很大,经常连轴转。

孔繁荣说:“有时候,连自己的家人都开始不理解,甚至抱怨我们工作繁忙,但我们深知肩上的重任,更了解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紧迫需求。”目前,团队为各大行业提供服务,包括汽车、电子、化工、医药、快消品、烟草等,已经服务了超过200家重要制造企业。

上海软件中心工业智能研究所总部设在上海,现在正在向长三角和全国推广其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推动工业经济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为加速建设制造强国和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